【公考常识分享】关于“人造太阳”怎么考?-事业单位-航帆网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事业单位

【公考常识分享】关于“人造太阳”怎么考?

2025-04-24 17:48 5

“人造太阳”选择题及解析

题目1

关于“人造太阳”的核聚变反应,以下说法正确的是
A. 核聚变反应需要持续输入能量以维持高温高压条件
B. 核聚变反应的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
C. 核聚变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化学键的断裂
D. 核聚变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

答案:A
解析

  • 核聚变需通过超高温(如1亿摄氏度)和超强磁场维持等离子体状态,反应本身释放能量,但维持条件需持续输入能量(如通过射频波加热)。
  • B错误:产物为氦和中子,无二氧化碳或水。
  • C错误:能量来源于质量亏损(E=mc²),非化学键断裂。
  • D错误:常温常压下无法发生核聚变。

题目2

中国东方超环(EAST)在2025年1月实现的技术突破是
A. 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
B. 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并维持1066秒
C. 实现核聚变能量增益(Q>1)
D. 建成全球首个磁约束核聚变示范堆

答案:B
解析

  • 2025年1月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(选项B)。
  • A错误:100万安培突破由HL-2M在2022年实现。
  • C错误:能量增益(Q>1)由美国NIF激光惯性约束装置实现。
  • D错误:ITER计划2035年建成示范堆,EAST为实验装置。

题目3

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计划中,中国的贡献包括
A. 主导整个项目的工程设计
B. 承担9%的采购包,研发钨偏滤器等关键技术
C. 提供全部资金支持
D. 独立完成磁约束装置的建造

答案:B
解析

  • 中国承担ITER 9%的采购包,包括钨偏滤器等关键部件(选项B)。
  • A错误:ITER由七方联合设计,无单一主导方。
  • C错误:ITER资金由七方按比例分担。
  • D错误:ITER为国际合作项目,非中国独立完成。

题目4

核聚变反应中,氘(²H)和氚(³H)聚变生成氦(⁴He)和中子(n)时,释放的能量为
A. 1.6 MeV
B. 17.6 MeV
C. 100 MeV
D. 200 MeV

答案:B
解析

  • 氘氚聚变反应释放能量为17.6 MeV(选项B)。
  • 1.6 MeV为氘氘聚变反应能量(非主流反应)。
  • 100 MeV和200 MeV为干扰项,无对应实际反应。

题目5

以下哪项技术是“人造太阳”实现核聚变的关键挑战?
A. 低温超导材料的研发
B. 氢弹的爆炸控制技术
C. 等离子体超强磁场的约束
D. 核裂变反应的能量转化

答案:C
解析

  • 核聚变需通过超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(选项C)。
  • A错误:超导材料需高温超导(如ITER使用13特斯拉磁场)。
  • B错误:氢弹为不可控聚变,与“人造太阳”无关。
  • D错误:核裂变与核聚变是不同反应类型。

题目6

关于“人造太阳”的未来应用,以下说法错误的是
A. 可彻底解决全球能源危机
B. 反应产物为氦和中子,无放射性废料
C. 聚变反应需持续输入能量,无法实现“自持”
D. 核聚变推进器可缩短星际旅行时间

答案:C
解析

  • 聚变反应需持续输入能量维持条件,但反应本身释放能量(选项C错误,表述为“无法实现自持”不准确)。
  • A正确:聚变燃料储量丰富,可提供长期能源。
  • B正确:产物为氦和中子,中子被屏蔽后废料极少。
  • D正确:核聚变推进器理论推力远超化学燃料。

“人造太阳”考点清单

一、定义与原理

  1. 定义

    • “人造太阳”即核聚变实验装置,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,通过轻原子核(如氘、氚)在高温高压下聚合生成较重原子核(如氦),释放巨大能量。
    • 典型装置: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、中国东方超环(EAST)、中国环流器二号M(HL-2M)。
  2. 核聚变原理

    • 反应条件

      :超高温(如1亿摄氏度)、超高压、超强磁场。
    • 反应方程

      :氘(²H) + 氚(³H) → 氦(⁴He) + 中子(n) + 能量(17.6 MeV)。
    • 能量来源

      :爱因斯坦质能方程(E=mc²),聚变反应中质量亏损转化为能量。

二、技术挑战与突破

  1. 关键技术

    • 超导磁体

      :产生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(如ITER磁场强度达13特斯拉)。
    • 真空技术

      :维持超高真空环境(10⁻⁶ Pa量级)。
    • 加热技术

      :通过射频波、中性束注入等方式加热等离子体至1亿摄氏度。
    • 材料科学

      :研发耐高温、抗辐射的第一壁材料(如钨合金)。
  2. 技术突破

    • EAST成就

      :2021年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;2025年1月突破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。
    • HL-2M突破

      :2022年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(1兆安)。
    • ITER进展

      :2025年启动组装,计划2035年实现氘氚聚变。

三、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

  1. 科学意义

    • 清洁能源

      :核聚变燃料(氘、氚)储量丰富,1升海水可提取30毫克氘,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。
    • 环境友好

      :反应产物为氦和中子,无温室气体排放,几乎无放射性废料。
    • 安全可控

      :聚变反应需持续输入能量维持,天然具备安全性。
  2. 应用前景

    • 能源领域

      :未来可实现“一劳永逸”的能源供应,解决能源危机。
    • 航天推进

      :核聚变引擎助力深空探测,缩短星际旅行时间。
    • 材料科学

      :极端环境测试平台,推动高温超导、抗辐射材料发展。

四、国际合作与竞争

  1. ITER计划

    • 参与方

      :中国、欧盟、印度、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、美国(七方合作)。
    • 目标

      :2035年实现500兆瓦聚变功率,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(Q>10)。
    • 中国贡献

      :承担9%采购包,研发关键技术(如钨偏滤器)。
  2. 中美竞争

    • 美国NIF装置

      :采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,2023年实现能量增益(Q>1),但为瞬态反应。
    • 中国EAST/HL-2M

      :磁约束聚变技术领先,持续刷新运行纪录。

五、相关考点总结

  1. 物理基础

    • 核聚变与核裂变对比、质能方程、能量守恒定律。
    • 等离子体物理(德拜长度、拉莫尔半径、磁约束原理)。
  2. 工程挑战

    • 超导技术(低温维持、磁场稳定性)。
    • 材料科学(抗辐射、耐高温、抗中子辐照)。
  3. 国际合作

    • ITER组织架构、七方贡献、技术共享机制。
    • 中国核聚变发展战略(“三步走”计划:热堆—快堆—聚变堆)。
  4. 未来展望

    • 商业化时间表(ITER后20-30年实现示范堆)。
    • 社会影响(能源结构转型、地缘政治格局变化)。

六、典型例题

  1. 选择题

    • 核聚变反应中,能量来源于( )
      A. 质量亏损 B. 化学键断裂 C. 核裂变 D. 太阳能
      答案:A
  2. 简答题

    • 简述“人造太阳”实现核聚变的三大条件。
      答案:超高温、超高压、超强磁场。
  3. 计算题

    • 已知氘氚聚变释放能量为17.6 MeV,计算1克氘完全聚变释放的能量(单位:焦耳)。
      答案:约5.27×10¹⁴ J。



温馨提示:本文部分或全部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处理。

2026国考·省考课程试听报名

  • 报班类型
  • 姓名
  • 手机号
  • 验证码
最新推荐
热门阅读

地址: 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楼   电话: 0871-65099533 13759567129

Copyright © 2006-2025 航帆培训 滇ICP备2023014141号-9

客服电话

0871-65099533

13759567129

联系微信

微信添加好友咨询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