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871-65099533
13759567129
以自立自强破芯片封锁困局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芯片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,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。美国商务部发布新规,企图在全球范围内禁用中国先进计算芯片,这无疑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无理打压。但挑战亦是机遇,我们应化压力为动力,以自主创新为引擎,以产业协同为纽带,以国际合作为助力,突破芯片封锁困局,实现芯片产业的自立自强。
以自主创新为引擎,掌握芯片技术主动权。自主创新是打破技术封锁的根本之道。长期以来,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围堵,从限制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出口,到切断关键技术供应,妄图阻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。然而,中国科研人员并未退缩,华为昇腾系列芯片便是自主创新的有力例证。面对美国制裁,华为加大研发投入,实现了7nm工艺自主化,算力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,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。此外,中科院计算所研发的“香山”RISC-V处理器,以28nm工艺实现性能比肩7nm芯片,成本降低60%,成为国产服务器替代首选。事实证明,只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,加大在芯片设计、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的研发投入,就能不断攻克技术难题,掌握芯片技术主动权。
以产业协同为纽带,构建芯片产业生态。芯片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,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同。从芯片设计、制造到封装测试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,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。在应对美国芯片封锁过程中,中国企业加强了产业协同。比亚迪、蔚来联合中芯国际攻关40nm BCD工艺,目标实现汽车芯片的国产化,解决汽车产业“缺芯”问题;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密切合作,根据制造工艺特点优化设计方案,提高芯片性能和良品率。通过产业协同,不仅能够整合资源,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,还能促进技术共享和创新,构建起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生态,为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以国际合作为助力,拓展芯片产业发展空间。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单边制裁孤立中国芯片产业,但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,国际合作仍是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中国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,积极开展国际合作。一方面,中国企业与非美供应商加强合作,2023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进口额中,非美供应商占比已达65%,为中国芯片产业获取关键设备和技术提供了渠道;另一方面,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主导的RISC-V国际基金会会员数超4000家,高通、谷歌等国际企业纷纷加入,提升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国际话语权。通过国际合作,中国芯片产业能够融入全球产业链,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,拓展市场空间,实现互利共赢。
美国对中国芯片的封锁,虽带来挑战,却也激发了中国芯片产业自立自强的决心和斗志。自主创新、产业协同、国际合作是破局的关键路径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,就一定能突破封锁,实现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,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,书写中国芯片产业的辉煌篇章 。
0871-65099533
13759567129
微信添加好友咨询